close

語言學發展簡述
什麼是語法理論?

(一) 革命篇
六0年代是一個狂飆的時代。越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學生,和平運動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們紛紛舉起抗議和反戰的標語旗幟擁上街頭;他們不僅反戰,甚至懷疑他們被培養長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意識型態。在此同時,美國語言學的學術領域內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一位年輕的語言學家諾姆.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於一九五七年發表了〈句法結構〉( Syntactic Structure),一九六五年又出版了〈句法理論綱要〉(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書中所高舉的理性主義方法論對當道的經驗主義語言學造成劇烈的衝擊,甚至也對其它的學科,如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喬姆斯基本著理性主義的語言觀,對以心理學家史基納(B. F. Skinner) 為首,當時獨領風騷並為美國傳統結構學派語言學所接受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嚴厲的批判,認為史基納過度化制約的行為主義只是一種徒具科學面貌的「偽科學」 (pseudo-science),絕對無法解釋人類行動的緣由,更不能說明人類語言行為的真相。喬姆斯基的批評產生了巨大的效果,致使史基納所代表的極端行為主義信念開始受到懷疑,並且一蹶不振。這也間接促成了當代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的興起。所謂「喬姆斯基革命」(Chomskian revolution),就是指喬姆斯基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對語言學和其它學科產生巨大影響,並終獲成功,取得主導地位的典範交替。典範中心更替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如果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觀之,我們可以認為科學發展自有其內在史的邏輯。當舊典範已行至無可再行時,新典範的出現便成為必然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語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清楚的例證。以下我們將就喬姆斯基革命中的理念演變方面做比較細緻的討論,看看一個舊的典範如何被一個新的典範所取代。

從舊理論到新理論
美國結構描寫學派語言學五0年代的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美國的國力和科技發展都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美國語言學界沒有例外地也感受到這股樂觀的氣氛。美國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們認為在長久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建立了一套最堅實的科學方法,可以分析世界上任何的語言。美國結構學派語言學起源於對印地安土著語言的研究。十九世紀末,廣大的中西部已告征服,治理並瞭解土著印地安人成為當務之急。治其人不可不知其言,美國各大學人類學系的語言組一時成為人文科系中的顯學。但是印地安土著的語言不像拉丁語,希臘語等歐洲古典語言一般,有長遠的文法研究傳統可供遵循;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必須從零開始摸索,也無法預期最後會得出什麼結果。這種情形和一向主導英美哲學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 思想,實在非常符合。經驗主義是西方哲學中知識論 (epistemology) 方面的一種思潮,起始於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的哲學家約翰. 洛克(JohnLocke) 和大衛. 休姆(David Hume)。簡單的說,經驗主義哲學家認為人類的知識完全是靠後天經驗所學習得來的。人類天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必須藉由經驗這個世界才能在自己的心智中建立起知識。經驗主義的這種信念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語言學家來說,彷彿就是自己處境的寫照:面對完全陌生印地安語言世界,卻嘗試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分類,解析等等的知識。因此,美國語言學家會創出一套完全經驗主義式的語言分析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努力,到一九五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已經依據經驗主義,尤其是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 的路線,發展出一套相當完整的語言分析程序。這套程序稱為「發現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取其「發現語言結構」的意思。由於發現程序是一套經驗主義式的分析方法,起源於美國語言學家對印地安語言研究的需要,它在語言分析上的運用必定是一種由上(言談) 到下(音位),或由表層到深層的過程。也就是說,語言學家在對一個尚待研究的語言時,絕對不會知道他即將分析出來的各層面的面貌,會是什麼樣子,更不可能以在下層面結構細節來驗證在上面層面的分析結果,因為這麼做等於是對這個語言採取了「先入為主」的立場,有違經驗主義的原則。這種信念衍生出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由於語言學家在面對一個陌生語言時不該,也不會「預設結果」,那麼語言學家對這個語言在分析以前只能採取不可知的態度。而印地安語言彼此之間又經常差異頗大,在哲學立場與實務分析兩者互相激盪下,美國的語言學家們自然而然會傾向於認為每一個語言的結構都是無法預測的,甚至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可以無限大。語言學家面對一個陌生的語言時等於是白紙一張,那麼剛出生的兒童呢?美國的語言學家既然接受經驗主義的分析方法,他們勢必也得接受經驗主義的語言觀,也把剛出生的兒童視為白紙一張,有待後天的經驗學習來建立語言知識。但語言知識是什麼?兒童又是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建立語言知識?這些問題,美國的語言學家們求助於當時獨霸美國心理學界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這個名稱是由一九二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 Watson) 所提出來的,在一九四0,五0年代時,由史基納(F. B. Skinner) 獨領風騷。行為主義基本上可說是一種極端的經驗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們就像典型的經驗主義論者一般,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由後天的經驗學習得來的。說得更細緻些,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都是因接受到刺激(stimuli) 而產生反應(response)。而所發出的反應又得到正面的回饋(reinforcement),藉由這種學習模式才建立起知識。換句話說,所謂的知識,或直接說「行為」,在行為主義的定義下,單純只是一種「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或人們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根據不同的刺激,尋求正面回饋的一種反應而已。為了證明他們的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做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實驗。早期的俄國心理學家帕夫洛夫(I. B. Pavlov) 訓練了一隻狗,每逢餵食以前必先搖鈴。久而久之,這隻狗一聽到搖鈴聲便流口水,不論食物有沒有送來。另外史基納也設計了一個有名的「史基納箱」的實驗。史基納把一隻鴿子關在一個有特殊配備的箱子中。這箱子裡有一條橫桿,鴿子可以用喙去啄。史基納觀察這箱子中鴿子的動作,每次鴿子啄橫桿,史基納就投入食物。久而久之,鴿子只要感覺飢餓,就會開始啄橫桿,不論食物會不會出現。這些實驗中的動物,用行為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已藉著「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學習到了覓食的知識,即受刺激之後曉得做出正確的反應,以求得正面的回饋。這麼一套行為主義的理論在語言學的領域中可以怎麼應用,應該是很明顯的。首先,兒童正如白紙,在面對一個日後會成為他的母語,但目前卻極陌生的語言時,必需藉由「刺激─反應─回饋」程序來慢慢的建立起他對這個語言的認識。由於「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性程序,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因此認為所謂的語言知識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之習慣性反應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habits),完全靠後天在經驗世界中累積。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兒童出生下來,正如語言學家一般,必需依靠一套發現程序來「發現」這個語言。當他經過多次的錯誤嘗試,終而能在不同的環境中
使用不同的句型或分辨出不同意義單元(如音位) 的對比之後,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語言人」,擁有語言的知識。這麼一種語言分析方法和語言觀所產生出來的語言學學派,就是所謂美國結構描寫語言學。結構學派語言學一言以蔽之,就是經驗主義的哲學基礎,加上發現程序的語言分析方法和行為主義的語言觀,如此的一個組合。一九五0年代中期結構學派語言學如日中天,學者們躍躍欲試於解析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這些語言學家們卻不知道幾年後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人所寫的一本小書,即將激起一場滔天巨浪,傾覆他們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信念和價值。

怕你們看的太累、太多,下一次再看看青年杭士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哞媽 的頭像
    小哞媽

    Simply Me

    小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